“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”,斩了会有啥后果?清朝付出的代价太惨烈_宋国_楚国_国家

新万博体育_赛事新闻

你的位置:新万博体育_赛事新闻 > 新闻动态 > “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”,斩了会有啥后果?清朝付出的代价太惨烈_宋国_楚国_国家
“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”,斩了会有啥后果?清朝付出的代价太惨烈_宋国_楚国_国家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在众多电视剧中,常常能听到“两个国家交战不斩来使”的台词。这句话所描述的,是国与国之间的“潜规则”,即便双方敌对、彼此征战,但通常也不会伤害对方派遣的使者。

那么,这种“潜规则”在古代是否真实存在过呢?

答案无疑是肯定的,且这一“潜规则”其实很早就已经形成了。

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动荡时期,当时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多个国家,这些国家相互征伐、互有攻防。在这种持续数百年的战斗中,逐渐形成了“不斩来使”的习惯。

而要详细了解这一规则的由来,还需讲到一个特别的历史事件。

展开剩余74%

公元前596年,周朝的皇权已经衰败,整个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,各地的诸侯开始崛起。在这些诸侯中,楚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。

就在这一年,楚国派遣使者申舟前往齐国。然而,在申舟出发之前,楚庄王特别嘱咐他,千万不要途经宋国。然而,这番话却被宋国的大臣华元听到了。华元认为楚庄王此举是对自己国家的不信任,是对宋国名誉和尊严的侮辱,因而他决定将申舟加害。得知此事后,楚庄王愤怒至极,立即派兵攻打宋国,不久后便围困了宋国都城长达9个月之久。面对楚国强大的军力,宋国无力抵挡,只能请求援助。于是,宋国派遣使者向当时也颇为强大的晋国寻求帮助。然而,晋国刚刚败给楚国,不愿与楚国再度交锋,只是派遣使者解扬前去劝阻宋国不要轻举妄动,坚守城池。

然而,解扬途中经过郑国时被捕,郑国与楚国有着密切的关系,于是将解扬送至楚庄王面前。楚庄王命令解扬发布消息,劝宋国投降,告知晋国将不会再派兵援助,以此打击宋国守城的士气。虽然表面上解扬应允楚国的要求,但在即将到达宋国时,他还是坚持传递晋国将迅速派兵援助的消息。楚庄王原本打算杀了解扬,但见他如此忠诚,最终放了他一命。然而,由于久攻不下,楚庄王开始动摇。申舟的父亲坚持认为,作为使者的申舟代表的是国家的尊严,他的死损害了楚国的荣誉,朝中许多人也不支持停战。即便楚庄王位高权重,他也必须顾虑到大臣们的情感和意见,最终只能继续战斗。

最终,这场战斗的胜利归属于宋国,这一切都因宋国的王华元成功潜入楚军并俘虏了楚国元帅子反,楚国才答应撤兵。两国达成了城下之盟,华元作为人质留在楚国,这场持久战才得以停止。此次冲突完全围绕着两位使者展开,宋国被逼至都城,最终只能依赖华元的冒险行动化解危机。从中可以看出,杀害使者是极为严重的事情,而楚国尽管有意停战,却因申舟的死损害了尊严,最终导致了无谓的战斗,消耗了大量的国力。此后,其他国家在交战中逐渐形成了“两个国家交战,不斩来使”的潜规则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几千年来,几乎所有国家都遵循了这一潜规则。然而,清朝时期,却发生了一件“斩使者”的事件。1856年,英法联军再次挑起了与清朝的矛盾,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,激怒了咸丰帝。清朝在1859年的大沽口战役中意外击败了英法联军,咸丰帝的自信心大增。可到了1860年,英法联军派遣了一个39人的使团前来见咸丰帝。咸丰帝原以为这些使者将会提出有意义的谈判内容,但他们不仅没有表示臣服,还提出了一系列令人不悦的要求,这让咸丰帝愤怒不已。于是,他决定将使者团软禁,最终导致大部分使者死于囚禁之中。

咸丰帝本想通过这一行为向西方宣示大清的强大,然而英法联军借此事为名,再次对清朝发起了入侵。经过充分准备的联军很快摧毁了清朝的防线,北京沦陷,圆明园被掠夺一空,最终清朝被迫签订了《北京条约》。虽然无论咸丰帝是否杀害这些使者,英法联军都不会停止侵略,但他这一举动无疑为西方列强提供了进一步入侵的借口,也加速了清朝的败落。最终,咸丰帝因病去世,而这场冲突也让清朝陷入了深深的困境。

这场“斩使者”的事件充分表明了“不斩来使”这一潜规则的重要性,以及遵守这一规则所带来的深远影响。

发布于:天津市